82、温: 你不是标榜理论社会科学的方法是系统工程方法的延续吗?系统工程已经为众人接受,你这里为什么不用“社会系统”,而一定要用“社会问题的”提法。
83、沙: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从某种意义上,任何一个系统都具有无限复杂性。而人们可以表述和研究的总是某个系统的某个侧面。例如地球,其中有十分复杂的生态系统,但是在天文、历法的研究中我们经常可以将其简化为刚体,甚至质点。这种简化在天文、历法的研究中足够用了,不影响任何力学现象的本质属性和精度。但是如果我们研究地球上生态系统的演变,就不得不将地球看作为十分复杂的生态系统。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对于任何一个事物,一个系统永远可以从全新的角度来观察研究,从而对其的认识永远只是片面的、局部的,永远只有相对真理性。我们强调用“社会问题”这个名词正好说明了在我们关注的角度下,如果一切分析研究的结果合理就是达到了我们的目的。 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中,系统常被认为是孤立的、静止的,可以明确地给出某个系统的定义,明确地划分系统与其存在的环境之间的界限。但社会问题中不能、无法明确划分系统与环境的界限,而且系统加环境本身也是不断变化的,人为的划分还不如不划分,干脆就称其为环境或问题的环境。
84、温:社会问题与局中人之间有什么关系?
85、沙: 社会问题就是反映局中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局中人通过自己的决策、行为来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环境又决定了局中人可以获得的回报,或者局中人目标的某种程度实现。 社会环境与社会状态是两个不同的名词,其含义上有细微差异,按控制论的用法,系统的状态具有瞬时化的含义,状态是不断变化,状态可以用状态变量来描述,常带有定量描述的含义。但在理论社会科学中我们不追究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按语言习惯用社会环境方便时就用社会环境,用社会状态方便时就用状态变量,有时也用状态变量的值等不同的名词,但都是指的同一含义。 全面描述社会环境可能会引进过多的状态变量,因此选择哪些因素列入社会状态之中是有很大讲究的,是运用理论社会科学方法解决社会问题中的重要技巧。
86、温: 这个技巧如何掌握?
87、沙: 总的原则是状态变量越少越好,可以避免冲淡主要矛盾和重要矛盾,处理起来也简单些。具体把握时必须反映以下两个: (1)局中人的行为策略对社会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2)社会环境给予局中人目标函数的实现程度。 当然对这两点的掌握一定要根据实际社会问题,从我们关注的角度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