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社会科学的建立74、温:怎样才算名正言顺地采用这种方法论?

75、沙:要做到以下几点:

(1)确信采用这种合理性方法进行社会问题研究是一种新的、更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理论社会科学”。

(2)建立理论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 这种模型的提炼要尽可能地从社会实际问题出发,但不需要证明这种模型的正确性。

 (3)针对不同的社会科学领域,提出相关的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它们应结合领域的特点,可在一般的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基础上细化、深化、增加、简化,……

(4)在(2)、(3)中形成的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基础上进行深度逻辑推演与数学分析,获得相应的规律和成果。

(5)将(2)、(3)、(4)中所得成果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考察理论社会科学方法的适用性、合理性,并以此为根据对(2)、(3)、(4)不断进行迭代。 当在实践中能获得好的效果是就证明了(2)、(3)、(4)的有用性,也就是科学性、真理性、相对真理性,也就说明了(1)的正确性。更加坚定理论社会科学方法的价值。

76、温: 从你上面的叙述,“名正言顺”的要求五条,是从第一条“确信”开始。人们为什么要确信理论社会科学方法?你并没有证明理论社会科学方法的科学性。

77、沙: 是的。但是问题又转回来了,对于一种理论的评价判断,首要的不是科学性,而是有用性。有用的理论方法就有它一定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是由实践证明的。如果一种理论不仅在某个问题上有用,而且在更大范围内有用,并且没有发现不适用的情况,那么这种理论就具有相对真理性,这就是真理观的问题。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从来都不是绝对真理,只是相对真理。如果企图寻找物质世界中的绝对真理,在找到绝对真理前无所事事,那么就必然是一事无成,甚至走入谬误。

我们之所以提出理论社会科学的方法,因为社会科学的发展至今仍存在严重的弊端。必须在方法论上有根本的突破,而理论社会科学方法使我们看到突破的希望,并且在经济、管理等一些问题上我们已经看到了其实用价值。当然这种“相信”、“确信”要成为众人的普遍认识需要过程。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是经过漫长的过程才被众人认可的。我们也需要有这种心理准备。当然,现在的社会,人们的科学知识与判断能力比几百年前不知道强了多少,但完成这个过程五到十年的时间可能是需要的。

78、温:那么我们如何来建立理论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

79、沙: 理论社会科学的概念模型一定要从社会问题的本质属性出发。我们在45-47中已经讨论过,决定社会状态变迁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在于人的因素。人,也就是局中人通过自己的决策、行为影响、干预着社会的演变,社会也对于局中人有影响,人的决策行为是受理智支配的(精神病与其它缺乏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列入考虑的主要范围),可以用某种目标追求来表示,而目标的实现程度由社会反馈给局中人。

因此在理论社会科学的概念模型中一定要具有以下四个要素: (1)局中人。 (2)社会状态。 (3)局中人追求的目标。 (4)局中人的策略行为。

80、温: 理论社会科学的概念模型就这么简单吗?

81、沙: 当然不是。牛顿力学中需要力、质量等概念,对于这些概念都需要解释界定。理论社会科学也如此。要对这些基本概念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界定。对上述四大要素,我们逐个解释之。 局中人就是对一个社会问题有作用影响,以及受到这个问题中社会状态影响的人。理论社会科学的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应是有普遍适用性的。但是实际处理社会问题时必需针对具体的问题分析有关的概念。就像用牛顿力学分析力学问题时不能把宇宙中所有物体都考虑进来一样。因此在每个具体问题中局中人集是不同的,要具体分析。

我们这里采用“社会问题”的表述,而不采用“社会系统”的表述是因为社会问题不仅指社会系统或对社会系统演变的分析,而且涉及我们关注的角度。在我们关注的角度和精度范围内能解决问题,我们就将其视为好的方法。 因此在一个社会问题中,从我们关心的视角出发,对局中人集进行取舍是第一个遇到的重要问题。太少肯定不行,太多就可能掩盖主要矛盾,会使问题不必要地复杂化,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