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道尽三大学科分支的分歧与结合;一本书,引领好学者进入科学的殿堂。一本书,让从业者深受启发;一本书,开创未来科学研究的新流派。本站创始人高云博士的授业恩师,国防科技大学沙基昌教授的最新作品——《理论社会科学与社会设计工程》,具有科普作品和严肃科学著作的双重身份,让每一个科学爱好者、研究者各取所需,激发读者潜在的科学梦想。
沙基昌,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更多介绍请参见百度百科中沙基昌教授的条目。
沙教授长期致力于用数学等思维科学的方法解决军事领域的艰深问题,这些运用于军事领域的方法和技术,很多都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因此,沙教授在利用思维科学领域的方法和技术来研究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本站向各位读者推荐的他的新书《理论社会科学与社会设计工程》,就是他从事相关领域数十年研究成果的结晶,同时也是极为难得的科普读物。
0、温先生(以下简称温):听说你出版了一本专著,叫“理论社会科学与社会设计工程”,你能否谈谈这本书讨论些什么问题?
1、沙先生(以下简称沙):
“理论社会科学与社会设计工程”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提出了一堆问题,其最终目的是 :加速社会科学发展,夯实社会科学基础。
2、温: 且不说你的上述说法我难以赞成,这样大的问题是你个人能解决得了的吗?
6、温:你说的这些我都同意。但你为何又要提出理论社会科学?
7、沙:这些问题我们一个一个来讨论。
首先,运筹学起源于二十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迫切需要解决与作战指挥效果密切相关的一些决策问题,如提高高炮射击飞机的效率,提高对船队护航的效果等问题。这些问题与传统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问题的研究对象有本质的区别,大体上与人的因素有密切关系,涉及人类决策、优化问题,应属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但社会科学的传统方法却又无法适应这种需求,于是采用自然科学方法,特别是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数学工具解决这类决策问题的方法就应运而生,这就是运筹学。
运筹学从它诞生开始就在解决人们决策优化一类问题中表现出相对于传统社会科学方法的极大优越性,用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讨论一个涉及十个因素、十个约束(限制条件)的问题几乎是难以描述和分析的,但是对于运筹学中的重要分支线性规划,这只是最初级的问题。现在线性规划解决问题的规模已经达到百万量级的因素(变量)和约束,这是传统社会科学方法所无法想象的。
16.温:你刚刚提到表述社会问题的概念模型与数学模型。到底什么叫概念模型,什么叫数学模型?
17.沙: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先来解释什么叫概念模型,什么叫数学模型。我们举个牛顿力学的例子。
牛顿力学需要一系列基础概念,其中有绝对时空观、位置、速度、加速度、物质、质量、质点、力、……这些基本概念之间有联系,如:力是引起加速度的原因,质量是物体中包含物质多少的度量,是物体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能力的度量。
描述牛顿力学问题需要这些基本的概念,也可以说这些概念构成牛顿力学中概念模型的一部分。而数学模型则是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将概念模型用更加精确、严密的数学语言表示出来,例如牛顿第二定律,就是牛顿力学中的一个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应是概念模型的同义语,只不过更加侧重于运用数学工具和形式逻辑方法进行深度推理和演绎。
18.温:对概念模型与数学模型有所理解了,但社会问题如此复杂,能用数学模型表示吗?
28.温:这与逻辑有什么关系?
29.沙: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人类欢迎对一类事物、现象、问题有统一的感悟和表述远胜于对其中每件事物、现象、问题有不同的感悟和表述。并且这个类越大越好,然后对这类事物、现象、问题的研究可以从这种表述出发来进行研究,可以把这种表述和理解称为这类事物的概念模型。
特别适合于这种条件的一类事物就是逻辑,同时逻辑又是最重要的一类事物。如果逻辑运用得好,那么从任何一类事物的概念模型出发就可以进行逻辑推理,逻辑推 理相对于思辨的优越性是明显的,首先其速度快,一项推理只需要几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可能完成。二是一致性好,在同样的概念模型基础上,逻辑推理结论的 一致性好,容易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当然逻辑虽好,其出发点还是概念模型,而从问题感悟到形成可以用语言文字形式表述的概念模型仍离不开思辨。因此思辨与逻辑各有各的用处,相辅相成。
36.问:你刚才提到形式逻辑与数学有自证明性。难道形式逻辑的结论与数学分析的结论不需要实践证明吗?
37.沙: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完全赞成邓小平先生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形式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的正确性是经过从动物界到人类几万、几千万年的实践证明的。 哺乳动物在养育子女、后代时,要教会后代的生活技能。无论它们采用的是肢体语言还是吼声等等,总是在告诉子女,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要禁止的。在什么情况下就会有什么结果,……其中每一项含义实际上都是逻辑语言。
虽然这种逻辑语言与人类现在使用的逻辑语言可能很不相同,甚至其中的逻辑规律也很不相同。在动物界演化过程中,不符合物质世界和思维规律的逻辑规律逐渐被淘汰,能保留下来的就是大体上能反映物质世界和思维规律的逻辑规律,是有利于物种生存繁衍的逻辑规律。
40.问: 经你这么介绍,形式逻辑与数学分析方法的优越性,我有所明白了。那么它们究竟如何推动自然科学进步的?
41.沙: 上面我们已经说到,人们对客观事物从感悟、理解到表述中采用了思辨的方法,在这阶段,在没有用语言、文字形式表述前、形式逻辑与数学分析方法几乎无用武之地。但是思辨常常不会到此为止。在形成表述的概念模型后,思辨经常企图得到规律与结论。这种规律与结论是个人思辨的结果。有可能体现了思辨者的高超智慧。但更多地带有缺陷甚至完全错误,如天圆地方说,地心论等最终逐渐被人类抛弃。
人们更愿意接受的理论是下述这种模式的:其基本概念或者概念模型是人们反复推敲、形成共识的,而其结论则是在这种概念模型基础上可以用形式逻辑严格证明或用数学分析方法演绎得到的。
42.问:既然形式逻辑与数学分析方法,还原论方法在自然科学中发挥了这么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在社会科学中似乎没有其地位?
43.沙: 这个问题正是值得深思的,也是理论社会科学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造成形式逻辑、数学方法与还原论方法在社会科学中未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问题的复杂性。 (2) 不同研究者对同一问题立场不同,认识不同,结论不同。 (3) 技术因素。 (4) 方法论。 (5) 时机不到。
44.问:请说得具体一点
50.问:经你这么解释。我似乎明白了社会科学进展不快的现状和原因,以及引进形式逻辑与数学方法可能带来的好处。也似乎看到了一线实现这一目标的曙光。但是我仍然不明白如何突破这一点。
51.沙: 是的。要真正突破这一点仍有许多各种要做。要坚信社会问题可以用形式逻辑与数学方法研究,也就是社会问题与自然问题一样可以建立概念模型与数学模型,并在模型基础上运用形式逻辑与数学方法。要使人坚信这一结论就要实实在在地找出这种方法。找出这种方法要从两个方面努力。第一是借鉴自然科学,特别是牛顿力学的成功经验。第二是分析社会问题的本质和特征。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许多深层次的理念问题,要剖析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引入另外一些同样基本的概念,这项工作是形式逻辑与数学方法能应用之前的工作,因此,需要深入思辨。
62. 问: 像牛顿三大定律这样的模型在社会科学中存在吗?如果存在的话又如何去发现、寻找?
63.沙: 这里还涉及到另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公理观与真理观。 人类,特别是数学界曾经将公理看作“无需证明的真理”,首先肯定其作为真理的地位,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演绎。 然而,人们缺乏证明“公理就是真理”的方法。 “说明”(而非“证明”)公理就是真理的“最好”方法当然就是公理的表述正是人们公认的常识或观念。例如牛顿第二定律 就反映了对于力和质量的概念,力是引起加速度的原因,而质量就是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能力的度量或惯量。
但是人们逐渐发现,曾经被认为是公理的一些命题、判断,并非真理,或者并非绝对真理。 在力学中牛顿三大定律曾经被认为是力学世界中的绝对真理,但随着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诞生,人们发现力学世界中还存在更复杂的现象和规律,在接近于光速运动的情况下和微观世界中牛顿力学不再成立,
70、温:公理观的变革对数学发展很有用,但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什么帮助?
71、沙:当这种公理观的变革局限于数学界局限于思维科学时还未引起更大范围内的反响。但是随着相对论、量子力学的诞生,牛顿力学不再被认为是绝对真理后,一个自然的结论是:在物质世界中不存在绝对真理。 在自然科学界中牛顿力学曾经被认为最具有绝对真理资格的,这一点被否定后,在自然科学中还能有什么理论可以被认为是绝对真理呢?
追根溯源,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思辨,我们可以看到牛顿力学实际上就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基本概念基础上的,而这些基础或者只是真实的物质世界的抽象,或者无法证明其正确性或合理性。例如质点只是实际力学世界的抽象,而绝对时空观并未得到过证明。因此牛顿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就是力学世界的概念模型,而牛顿三大定律就是数学模型,它们全是人们观念世界中的假设,相当于数学中的“公理”。牛顿就是提出了这个公理体系,而牛顿力学就是这个公理体系下的定理、算法体系。
74、温:怎样才算名正言顺地采用这种方法论?
75、沙:要做到以下几点:
(1)确信采用这种合理性方法进行社会问题研究是一种新的、更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理论社会科学”。
(2)建立理论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 这种模型的提炼要尽可能地从社会实际问题出发,但不需要证明这种模型的正确性。
(3)针对不同的社会科学领域,提出相关的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它们应结合领域的特点,可在一般的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基础上细化、深化、增加、简化,……
82、温: 你不是标榜理论社会科学的方法是系统工程方法的延续吗?系统工程已经为众人接受,你这里为什么不用“社会系统”,而一定要用“社会问题的”提法。
83、沙: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从某种意义上,任何一个系统都具有无限复杂性。而人们可以表述和研究的总是某个系统的某个侧面。例如地球,其中有十分复杂的生态系统,但是在天文、历法的研究中我们经常可以将其简化为刚体,甚至质点。这种简化在天文、历法的研究中足够用了,不影响任何力学现象的本质属性和精度。但是如果我们研究地球上生态系统的演变,就不得不将地球看作为十分复杂的生态系统。